(点击图片,试听《春雨》)

近期,我们一直在聆听和学习来自苏黎世的极简放克爵士乐队—尼克巴什浪人乐队(Nik Baertsch’s RONIN)的作品。尼克巴什浪人乐队由尼克巴什(Nik Baertsch,钢琴,键盘),卡斯帕尔莱斯特(Kaspar Rast,鼓),沙(Sha,高音萨克斯,低音单簧管)以及汤米朱迪(Thomy Jordi,贝斯)组成。这是一个以复合节奏及律动文化闻名的四重奏乐队,他们大多数的表演现场在某些时候都成了即兴演出,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结构和张力。 

他们的主题是激进而简约的,通过大量的演出和训练,浪人乐队成员在演奏中具备了深厚的默契基底,并创造出了独特的有机现场。主创尼克巴什在各种音乐元素之间游走,融入了自己在日本学习美学及哲学的成果,结合新古典主义、放克以及日本仪式音乐,将其组合称一种一气呵成的独特形式。他们称之为“Zen-Funk”。 浪人乐队对我们的影响甚大,让我们获得了许多灵感,并创作了《春雨》这首纯音乐作品。

钢琴一开始就干净利落地阐述了重要的主导动机,上行四个音和下行地四个音流淌重复,逐步加强这个织体的记忆。 在一开始创作这首乐曲时,我们希望这是一个以最简单的单句开始并逐渐热烈的变奏曲,就好像李斯特的钢琴曲《钟》一样,钢琴的旋律始终不变,但音符增多,连音的节奏也逐渐变快,最后和所有的乐器融为一片。

从第五小节开始,作品的另外两条主线开始切入:吉他的旋律独奏以及鼓的情绪化乐句。吉他手陈鸿维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的小样时说,“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首乐曲的可能性非常大。”于是在创作吉他演奏部分时,他首先选择了音色圆润饱满的箱琴吉他。但是在过程中,陈鸿维发现原声吉他的音色和钢琴的中频部分过于相似,以至于在乐曲后半段,原声吉他的技术性发挥在钢琴的三连音织体中略显模糊,所以我们在讨论后尝试在原声吉他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少的一点失真及合唱效果。结果让人很满意,吉他的音色略带嘈杂但非常立体。

第二个重要的贯穿元素,是鼓手所创造的情绪递进。我们在观看影片《鸟人》的时候,对其中的配乐印象深刻,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希望运用爵士乐中经常使用的乐句化鼓点来烘托全曲的人性化氛围。优秀青年鼓手鲁超(毛毛)在这方面的即兴发挥很出人意料,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但加入了带有hip hop碎拍的特点,还增加了很多叙述性的乐句,在吊镲、牛铃和军鼓的细碎鼓花中将乐曲的段落感悄然过渡。

最后,在小号独奏和吉他独奏的交互对话中,乐曲进入最高潮的阶段,小号手Toby在此处设计的独奏旋律流动性极强,融合了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的双重元素,钢琴的织体在这里用八度三连音重现了一开始的主题,一气呵成地将乐曲的情绪推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