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前往原公号阅读文章)

1
前言

终于拿到“厂矿子弟”实体专辑了,金色盘基CD,封套专辑名称做了UV特殊效果处理,红色是销售版,蓝色是媒体版,甚是精美。(直接去看照片和摸实物吧!)

去年今日此门中,与两位老师仅初识;而今则互引为知己,因此评论就要多一分斟酌,加之这张专辑内容过于让我有代入感,表达更是艰难,想法多多,迟迟不能动笔…..一拖再拖,欲言又止.....且年初经此一“疫”,身边人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遍更敏感,毕竟在短短几个月里大家看够了世事无常,生死别离。因此更觉个人表达要谨慎,万万不可肆意妄言他人他事,免得最后发现误会一场抱憾愧疚终生。


2
故事

作为磊落【家庭情感两部曲】的下部,《厂矿子弟》延续着上部《不存在的回忆》自传体专辑的创作属性,用九首作品回忆了王磊老师自己前半生的各种人生经历。其中有童年少年的嬉戏回忆,有工作现实与个人理想的矛盾,有父子间的激烈情感冲突,也有对逝去父亲、妹妹的怀念,这些家庭内部的情感片段纠结缠绕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中国大陆山东博山普通工人阶级家庭的真实写照。

不同于《不存在的回忆》中乐乐老师家族里女性亲属贯穿几代的深情羁绊,细腻而温软;《厂矿子弟》将主要笔触聚焦在王磊老师与父亲这两代家庭男性之间的严重分歧与激烈对抗过程及其导致的遗憾结果里,其中之区别非常值得大家玩味。不仅如此,如果听众还愿意沿着这两张专辑所表达内容去深入挖掘,你们还能体会到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3
情感
“应许“、“幸福之地”中儿时的憧憬与喜悦转瞬即逝,青春期的迷茫、焦躁、压抑、愤怒.....所有这些情绪化作了三首无词的纯音乐作品。 “与父辈不一样的活法”、“动力科”、“我们称之为出走”,各个器乐及采样声部交织穿梭激烈碰撞,没有解释,没有说明,所有情绪就这么直戳戳扔在所有听众的耳畔爆发。仅有的两首有歌词的演唱作品“厂矿子弟”“利利”随着王磊老师那稍显纤细的人声娓娓道来,却刻意营造出了一种“平静”与“淡然”……可当大家了解这两首歌的歌词和创作背景之后,就会发现所有“不动声色”之下掩盖着的是最最痛苦的现实 —— 死亡。

对于所有生命体而言,死亡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旦它出现,之后无论其他生者再怎么努力表达表现,别离这个结局也不会改变……

上部“不存在的回忆”专辑里的同名曲也涉及到了死亡这个话题,乐乐老师奶奶的离去带给了乐乐老师丝丝感伤和思念……但这与《厂矿子弟》里王磊老师的父亲的离去是截然不同的,我不好臆断经由种种年少时父子激烈冲突,决裂出走互不联系几十年后……再相逢后转瞬之间老父即患癌亡故的现实经历让王磊老师这个中年人的心里有没有深深的“懊悔”和“愧疚”……这份“懊悔”和“愧疚”会不会随着他儿子的“哇哇”降生、一路成长而时常在脑海里回溯“涌现”。在这里我只能表达一下自己母亲零六年癌症离世后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那是一种巨大的“懊恼”与“愧疚”......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某些幼年爱吃的母亲做的食物出现在饭桌上,某次不经意翻开的书页里的旧照片,偶然间瞥到自己孩子一个“熟悉”的侧脸.......那些情绪会突然冲到你的脑海里,摧毁你,是的,摧毁......完全无从预料,“让人难过得想哭“或者“当自己意识回归后发现面颊上已经泪水涟涟。”

但,男人啊,要表现的像个男人啊……因此这一切化作了“厂矿子弟”中那“平静”甚至是“平淡”的吟唱......

作为听众所感受到的却是:所有过去的“过去”,就是“最后的厂矿子弟”里面的自行车车铃声.......终是 —— 意难平…..

我无意像个心理专家或者教育学者一样,从哺乳动物生理(雄性荷尔蒙,力比多,睾丸酮),社会变迁(计划经济 - 市场经济),时代更替(文革烙印 - 改革开放),阶级差异(工人阶级 - 文艺知识分子阶级)等等深刻的各类社会及生物科学理论中分析出这父子两代人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矛盾与冲突?

一点意义也没有……

因为死去的永远已经死去……时光冉冉,轮回亘古不灭……有些感受会烙印在你心里,脑海里,直到最后你自己也死去......

 “利利”则表达着另一种离开的遗憾,“特殊”的兄妹之情亦映衬出伟大的母爱….没有“矛盾”“懊悔”的哀伤依旧是“哀伤”


4
音乐

作为一篇乐评,最后还是要说一些音乐分析才能算交差,对吧?虽然这些音乐分析对于大众乐迷而言本无太多意义,他们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工业摇滚”什么是“前卫摇滚”,也不需要能听出“应许”里的变拍,辨别出“动力科”里那些贝斯线律动和“最后的厂矿子弟”中的古典音乐元素,也不需要明白“芒间夕照”与“厂矿子弟”“利利”里的原声吉他演奏技法有什么不同……至于斯汀,克林姆森王国,平克·弗洛伊德,大卫·鲍伊,大卫·西尔维安,麦克·加尔森,等等等等现代流行摇滚乐坛前辈的名字也不是必备知识。这些“梗”都留给“专业”的考据派乐迷吧,普通的我们只需读完曲目名称了解全这张专辑背后的真实故事,然后像看电影一样沿着曲目播放顺序闭目聆听这些声响同时想象着这部不存在的电影里的画面,感受心里涌现出的真实情绪就足够了......


5
后记
最后,非常希望大家能把磊落的【家庭情感两部曲】两部曲《不存在的回忆》和《厂矿子弟》对照来听,了解王磊和乐乐老师两个家庭(家族)的故事,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这样你或许可以了解到中国近现代、当代社会进程下的两类非常有代表性的群族真实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这也是磊落在中国乐坛存在的最根本的意义…..



后后记

最后的最后,我还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然后自问自答曰“或许尖锐,但讲无妨”........“厂矿子弟”真不是一张以“蓝领群众”为主要聆听受众而创作的音乐专辑,就像“铁西区”“钢的琴”等电影其实也不是为了真正的“下岗工人兄弟们”的观赏习惯而拍摄的一样。和所有作者向的文艺作品一样,它们骨子里都缺乏“潮流快餐娱乐”(快给我扎一针,让爷爽@#¥%%)里那种短小直白简单上头的戏谑和消解。它们追求的“真实”“坦诚”“深刻”这些文化价值,只有在多年以后才会被某些群体真正认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磊落”组合的作品有多么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它们只是希望大家在聆听的同时更加走走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