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乐评】漫长的思考,终身的浪漫—磊落的声音艺术+ 查看更多
【媒体乐评】漫长的思考,终身的浪漫—磊落的声音艺术
+ 查看更多
【宝藏挖掘机】漫长的思考,终身的浪漫
文:煎蛋艺术空间:小莎&何朝睿
宇宙的有趣
看过上一篇介绍沉默演讲的文章的朋友知道,这个系列的推文会由我和何老师来共同完成。我负责感性分享,何老师负责理性分析。今天要聊的是——磊落。老规矩,不想看我啰啰嗦嗦的,可以直接拉到末尾看何老师的专业分析部分。
磊落是一个跨界艺术流行音乐人组合,于2013年成军,由前鲍家街43号贝斯手王磊与建筑设计师、键盘手乐乐二人发起组建。成军10年来,磊落已发行6张全长录音室专辑,其中《Brave New World》入选2022年苹果音乐中国年度TOP100首前十,并获得腾讯原创音乐人榜第一。
磊落的音乐带有强烈的叙事感,根据每张专辑主题的不同,风格差异巨大,每一首乐曲都似乎是电影原声一般,充满画面感和倾诉性,被誉为“没有电影的电影原声”。
最早吸引到我的是他们的《颐和园》这张专辑,刚好那段时间我在北京工作,且喜欢一个人在各个人文景区疯狂走路,感受历史,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在颐和园听《颐和园》,非常应景。
这张专辑的录制团队可谓大咖云集,包括优秀职业鼓手 Alex Morris(蔡依林、尚雯婕、崔健等乐队合作鼓手),前维也纳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小号手,窦唯“不一定”乐队前任小号手文智湧(Gaber),中央民族乐团唢呐独奏演员王展展,罗琦、谢天笑、许巍乐队的键盘手张彧,吉他手高飞(那英、许巍等乐队吉他手)等。专辑母带由来自美国Sterling Sound工作室的著名音乐制作人Tom Coyne制作,他在2012年为Adele《21》制作母带,并获得2012格兰美年度专辑大奖。
虽然这张专辑是在描绘颐和园的春夏秋冬,但当音乐响起时,却仿佛走进了一个新的宇宙。宇宙的有趣,我特别在意——浩瀚无垠,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本身纯器乐类的作品给人的想象空间就比较大,再加上个人认为他们的创作极具实验性和拓展性,如果你并不是一个被局限于传统流行乐的审美空间中的人,必定能听见美妙而特别的声音,看见一幅幅动态且有创意的画卷。如磊落所说:“这张专辑可以看做是我们对音乐律动和色彩肌理理性结合的小试牛刀之作,也是对未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可能性的其中一种设想。”
在单曲盛行的年代,我依然很有兴趣去细品一张专辑,体会其中的结构、关系、美学等。但时间有限,这里就不展开介绍磊落的每一张专辑了。分享部分作品:
作品方面的介绍和分析留给何老师了,今天想要说的一个题外话是——爱情。
终身的浪漫
原本何老师的稿件是为了我策划的一场演出备用的,那场演出拟邀阵容就有磊落。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演出计划没有实现。今天在思考和520相关主题的稿件时就想到了磊落,因为他们不仅是我欣赏的音乐人,也是我羡慕的夫妻。他们让我相信,灵魂伴侣是存在的,终身浪漫也是可以实现的。我相信,只是也很清醒,它不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我很乐意祝福别人。
写稿的时候顺手分享了《20 Questions》到朋友圈,乐乐姐刚好看到,就评论说:“浪漫主义的终极体现就是孩子气。”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且一直在追求永远孩子气的生活。由于工作原因,很多人看我就像一个灭绝师太般无情又无趣,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我的孩子气只有在遇到对的人的时候才会释放,无论是朋友关系还是别的。
谢霆锋曾说:“王菲就像个孩子一样。”即便他比王菲小那么多,他还是可以看见王菲的孩子气,这就是他们相爱的原因之一吧!我蹭一下,做个自我推荐,本人也是充满孩子气的狮子座,哈哈哈!不过说实话,愿意把这么长的文章看完的人都不多,我并不指望通过这篇文章“相亲”。
我认为,浪漫这件事并不会因为结婚或有了孩子而终结,除非那是一段凑合的关系。我并不鼓舞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因为不将就而把自己放在一个所谓的“大龄剩女”的“危机”之中,除非你有和我一样的勇气去面对等待带来的孤独,甚至是更糟糕的结果。在我看来,看别人浪漫,也是一种浪漫。相反,看网上那些失败的婚姻的视频,自己也会感到很窒息,何况让亲身经历。
正如乐乐姐的名字一样,她与《头脑特工队》中的乐乐一样乐观。而王磊老师看起来相对内敛,可能多少有点忧忧的成分哈哈~但当他们在一起,就满是幸福了。王磊老师生病不能演出的时候,乐乐姐和孩子对他的关心和陪伴,也是一种浪漫。经常看见她在朋友圈记录一家人工作和生活的琐事,并非一地鸡毛,而是日常浪漫。
何老师说:“磊落的表达内容,是一种漫长时间,悲凉的东西。”这点和我的感受一致。也因此,我认为当两个人对于世间万物的悲悯之心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一种浪漫。我的人生,或者说爱情,不会以凑合收尾。它总是充满悲伤,也总是有着无数浪漫瞬间,只不过是一个人体会,还是两个人共享的区别。期待那一个人出现,但不强求。
虽然我在520这一天谈论爱,但仍然认为:爱一个人的浪漫,不在某一天,而在日常交流的字字句句,以及无数个深情的眼眸中。
漫长的思考(by 何朝睿)
如Ray Charles那样发展了soul的巨大创新已经很难见到了,于当代音乐而言,随着各种Rooty音乐风格越来越Fusion(融合),当今时代能在大风格层面进行创新的音乐人已经越来越少。Notes层面前人已经有巨大的积累,所以Jacob collier在和声领域继承变革并获得流量时,大家会觉得他天才,但无论如何,Notes/Groove等这些根源性越强的事,现代音乐中很难再有所创新。但因为音频设备的发展,所以现代歌曲的趋势是在声音的音色层面做出创新。不过到当今时代,无论是任何一种创新都显得十分困难。当你大量听歌后你就会发现,你认为创新并不是创新,实验音乐在创新很可能在Beatles早就做出来过,很多艺术家都认为自己在创新,但大部分都是缺乏的根源性的,自我感动的乱搞。时间可以检测音乐,而在我们国家能够进行真正创新的音乐家,是不多的,何况他们选择了一种不易于被更多人共情的方式。让时间来检测音乐,或许对于正在从事这份行业的artist而言,会让一切回报来得太晚,所以感谢莎姐让我来写,我希望我的介绍能帮助你在此时此刻,与之共情。
之所以要以创新开头,是因为磊落,我听下来,是我在国内见到的,能够在音乐上做出创新,为数不多的那些人之一。这样的人不多,而且极为隐秘,对于看这篇文章的年轻人,包括我而言,他们都是堆老头子。年轻人故作的深度是很容易被察觉与共情的,而老头的深度是难以被年轻人真正共情的。当然我不是鼓励创新,我鼓励先继承好,但他们已做出了存在极高可能性的音乐,我很乐意为你介绍他们。
首先先从细节开始吧,我们听磊落《厂矿子弟》那张专辑的声音层面,你可以听到一个强烈的态度的保持,个人感觉,这是一种“疏离”的纯粹只通过音乐去表达的姿态,很像脾气很臭的贝多芬,就是我把歌摆这了,你欣赏得来与否是你的事,当然这可能并不是他们本身的意愿,我未曾接触所以只能通过音乐去说。就是你可以去对比,同样乐句,在一些后现代音乐大类抑或是一些电子音乐当中的展现方式,磊落选择的是克制,而这种克制导向的情绪仅是一种漫长的思考,这种克制本身成为了表达形式之一。说人话就是,在逻辑与现实层面,某一些歌在该推情绪的地方,他们并不认为情绪应该起来,在该情绪收敛的地方,而他们认为这是重点,这样的表达我来听是有着成立点的,成立点是他们技术很好,且他们的音乐与人本身能够自圆其说,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是间接的。在音乐上做出这样的选择,值得尊敬。再说人话就是,年轻人叛逆弄个大失真开躁那不够叛逆,那是形式上的叛逆,而他们弄个大失真却埋得很隐秘,这种声音质感上的叛逆方式有更多的回味深度。
如果从专业性层面来说,我为什么这么想,混音师大概能理解,就是Cla Andrew Scheps混音是世界顶级,但从我个人层面我觉得他们“好”得一样,就是都是“好”的那个声,所以如果出现Tchad Blake那样的大师,我会觉得,oh,他也很好,和顶级一样好,但是他每张专的声都不一样,有趣。听磊落的最后呈现结果就是,从底层演奏层面到母带后,我觉得他们的声是一种很“新”的声,他们做出了一种根源粗糙情绪的精致感。你很难在其他地方听到一个可以更激进的EG(电吉他),但却选择放在一个模糊的位置上。这样的选择,一不注意就会变成瞎搞,乱做,因为风格本身带有的歌曲期待以及听众预期被他们消解了,变成了一种更长维度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他们良好的演奏能力以及对音乐把控能力,让一切成立了。所以他们的音乐让我感到纠结,就是正当我觉得,比如AG(木吉他)的扫弦,我会认为不把它当成一个shake感,而是当成一个有基本情绪逻辑线的东西去处理去扫的时候,他们的歌后面AG就真变成的shake,又让我感到奇妙。所以于我而言,他们是有着自己真正想法的艺术家,且能自圆其说,客观层面已经不错,主观层面则让听众去检验。
而让我真正喜欢磊落的,是在于哪点呢?并不是创新,为新而新是愚蠢的,而是在这种脱离预期的表达,以及反对主流的声音选择下,更根源的演奏层面,他们的表达内容,是一种漫长时间,悲凉的东西。很像很多电影配乐大师的风范,比如吉田潔,但磊落看望视角的主体更为孤独,就很有一种一个 很惨的艺术家站在时代中心,一心只做自己的音乐的脆弱感,可以说他们的歌中主体,只有自己和自己身边的那些人,也可以说他们并不在乎自己而把自己放进了完全的音乐场景里,放进了孩子仰望的视角里。这样的表达,有一种极度的音乐性纯粹在里面,且不是非音乐性的纯粹。你说纯粹,grunge垃圾佬也垃圾得很纯粹哈哈,但这不是本真主义的,不是音乐性本身的纯粹。
还有一个点就是,他们追求“美”,就是一个很失真的tone,他们都追求“美”。但这种偏执般的追求美,本身所涵盖的意义又不是美了。所以如果非得要我找一句话形容他们的歌,那就是漫长的时间。态度存在间接,演奏存在间接,留下的就是完全的各种场景,而场景的维度在歌里,他们选择让其变得漫长,漫长则引发思考与孤独。
最后说说我的个人看法。我希望大家能多欣赏与夸赞这样的组合,在我看来他们可以选择一直做世界音乐,已经做得很好,但他们还是会选择去做更多的尝试。如文章开头所言,这种融合是困难的。我很喜欢前段时间过世的中川砂仁老爷子,《1310》那张专辑,因为他能够把亚洲音乐那种内敛的音乐情绪,通过演奏与编排进blues等西方音乐语境中,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流于表面。于我而言,磊落的老师们也是在不断做这样尝试的人,他们音乐有着闪光点。新专有一首歌叫《我们必须等待》,贝斯弹得很好,但整体表达层面也有一些听众也会质疑,clave音乐的节奏组与rock大类鼓组与bass与lead主旋律的内容好像都是从不同音乐风格而来的东西,融在一起,最后呈现的表达核心,究竟是什么,我可以为之解释,你也可以,但当代音乐偏先锋大类音乐的解释已经越来越多,我不愿再在此文进行解释;artist本身存在的ego(自我)和作为音乐本身存在现实逻辑,两者一直存在着互相拉扯的关系,听众应该如何听歌,创作者应该如何创作,这些东西具化为解释会让情绪本身变得局限。我依然和卡尔维诺一样,认为作品本身应当处于更高的位置上;音乐需要更多聆听,所以我会推荐你先去试着多听磊落。
磊落最近这些专辑的音乐表达是存在一些争议之处的,但能出现这样的人在做这样的歌本身已经是一件珍贵的事。当artist的音乐表达,听众无法理解时,我想听众也必须等待,等待自身有朝一日能够明白他究竟想说什么,亦或等待这位artist有朝一日达到更高的高度。我们,必须等待!
付小莎:磊落举办这场演出时,我和他们同在一家公司,只是他们的经纪工作由我的同事负责。因为我的朋友郭晶的推荐和安排,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并在之后与磊落一家相识。写这篇稿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贵阳甚至是全国的乐迷朋友能关注一下这组宝藏音乐人,总有一天,我会把他们带到现场。又或者,我再去现场寻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