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乌鸦先生的一封信单曲创作背景故事+ 查看更多
致乌鸦先生的一封信
单曲创作背景故事
+ 查看更多
致乌鸦先生的一封信创作背景故事+ 查看更多
致乌鸦先生的一封信
创作背景故事
+ 查看更多
作曲 | 编曲 | 制作:磊落
诗句摘抄自:李青《乌鸦》组诗第一首《致:亲爱的乌鸦先生》
人声 | 吉他:王磊
键盘 | 采样 | 弦乐编配 | 打击乐:Yile
小号:Toby Mak
混音 | 母带:Marko Jovanović
吉他于认真音乐录音棚录制 | 录音师:徐建
封面艺术:Vesna Trobeć
封面设计:Yile
创作《致乌鸦先生的一封信》(后文简称《乌鸦》)的过程是漫长、痛苦、矛盾、批判而愉悦的。
对这一特殊鸟类所赋予的符号化标签已经有千万年之久,在《圣经》中它是神的信使,在日本它是操纵太阳的神灵使者,而在中国的唐代以前,乌鸦则是预言者和保护神。在北欧神话中,乌鸦是思想和记忆的化身,这两只乌鸦则站立在奥丁神的左右两肩,负责巡视天下。
2014年的夏天,我们偶然在友人处阅读了他早年撰写的一组长诗《乌鸦》。磊落二人当时刚准备谈婚论嫁,正处于激情四射的恋爱阶段,读诗的心态也是比较冲动的。王磊本身对于“乌鸦”这个自然词所引申出的情感就很丰富,除了上述的直接文化感性影响以外,“雨、树、乌鸦”乐队也是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朋友创作的组诗《乌鸦》则将此鸟抽象为他自身思想思辨的一部分,我们当时被诗句感染,特别希望能用音乐剧或者组曲的形式,来诠释文字传达出的情绪,作者本身也很高兴,希望我们能早日成曲。
磊落在2014年到2015年正在紧锣密鼓地同步制作《大地上的美好》专辑中的十首乐曲,《乌鸦》也是在那个爆发期同步建立的小样工程。然而从创作开始到今天的成品发布,却整整用了三年又三个月的时间,期间我们已经发行了三张全场专辑,在二十多首乐曲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乌鸦》却始终未能顺利成型,甚至于到了最后我把这首乐曲的工程后面加了一个红色的标点,它似乎成了一个血点一般的心病了。
整首乐曲的结构和方向很早就确定了,在序章里我们希望通过漫长的等待、简单的底噪等手法,来构造一个混沌的听觉感受。这一想法后来在《6600万年以前》中得以扩大和完善,成型了一整张“软侵略”的氛围专辑。然后是独白乐器和沉稳的低频律动,在选择乐器方面我们希望让小号作为叙述性乐器,大段地自由离调独奏。而近期的专辑《不存在的回忆》让我们在多首乐曲中尝试不同的小号演奏方法,所以这张专辑完成后,我们返回头推翻了2016年为此曲录制的小号部分,在新的理解基础上重新录了这个声部,并把独白转换成了对话式的重奏。对于乐曲中牵扯到的其余种种如旋律线、音色、打击乐气口、原声吉他点位、钢琴的织体等更是改了又改,推翻再来再推翻再来……王磊和我开玩笑说,在这三年中对这首乐曲就好像是一直在到监狱里去探班,层层剥皮次次改造,但看不到头也没有希望。
“我们放一放吧,” 王磊说,“不着急。让这首乐曲休息一下。”
这一“休息”就是半年。
2018年初,磊落举家搬迁至深圳,我们在完成了两次专场音乐会以及《不存在的回忆》专辑创作后,又战战兢兢打开了这个工程。一切似乎都原封不动地再次出现,我们沉默地听完了整首乐曲,然后听出了不少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惊喜,我们终于又对这首乐曲重燃希望了。在笃定地精简了一些段落后,我们重新整理了弦乐组的旋律线,确认了最后段落的位置,微调了一下打击乐声部,很快这首乐曲便完成了。最后在成品中,诗句的份额只有几十秒,王磊随意地读出了一些选段,不采用朗诵的方式,却好像是在饭桌上聊天时用打口磁带翻录下来似的。大量的留白和梦呓一般的独奏段落交织在一起,再缓慢过度到稳健的大提琴组,然后原声吉他和小号将旋律和律动恢复到理性的和声中展示出来,最后所有声部都渐渐消失,只剩贯穿全曲的打击乐组零星地穿针引线,钢琴和弦乐再现后乐曲结束。全曲十七分钟,一气呵成。
对于这一首由诗而来,又弃诗而去的乐曲,我们在审视自身的过程中创作,亦在批判创作的过程中继续生活。易卜生在《创作》中感慨:“做一个诗人,就意味着像法官一样对自己做评判。”而引申到音乐创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已经忘记这是一首乐曲了,对我们来说,《乌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镜像,我们将一切汲取的营养都倾倒在它身上,有一些养分让它成长,有一些则烧毁了它的根茎。卡西尔在《人论》中定义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而这首乐曲恰恰就像一个小人在艰难地成长,并缓慢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现在聆听之前的十版小样时,它们其实每一首都成立,都独立述说着某一特定阶段的决定。
我们是热爱音乐的两个普通人,我们从来无法说服自己是处于一种所谓“艺术创作”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在多方面的学习和对比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现阶段我们还在“爱好者”的基础上进行初级的尝试;再者,我们始终相信创作的结局与生活的琐碎是一体的。这次的作品《乌鸦》让我们任性地驰骋了三年,朝着似乎不成立的未知方向慢慢学习摸索。而回顾这一切时,我们希望借助美国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的结语,鼓励所有热爱创作的人们笔耕不辍,坚定前行:
“我们每天都把信心放在那未见之事上。
……如果设计得当,这些看似坚硬、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
你必须相信。”
引文:
奥勒留《沉思录》第5卷,第14段
易普生《创作》(Digte),哥本哈根,1886年,第5版,p203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林出版社,p11
诗句摘抄自:李青《乌鸦》组诗第一首《致:亲爱的乌鸦先生》
人声 | 吉他:王磊
键盘 | 采样 | 弦乐编配 | 打击乐:Yile
小号:Toby Mak
混音 | 母带:Marko Jovanović
吉他于认真音乐录音棚录制 | 录音师:徐建
封面艺术:Vesna Trobeć
封面设计:Yile
创作《致乌鸦先生的一封信》(后文简称《乌鸦》)的过程是漫长、痛苦、矛盾、批判而愉悦的。
对这一特殊鸟类所赋予的符号化标签已经有千万年之久,在《圣经》中它是神的信使,在日本它是操纵太阳的神灵使者,而在中国的唐代以前,乌鸦则是预言者和保护神。在北欧神话中,乌鸦是思想和记忆的化身,这两只乌鸦则站立在奥丁神的左右两肩,负责巡视天下。
2014年的夏天,我们偶然在友人处阅读了他早年撰写的一组长诗《乌鸦》。磊落二人当时刚准备谈婚论嫁,正处于激情四射的恋爱阶段,读诗的心态也是比较冲动的。王磊本身对于“乌鸦”这个自然词所引申出的情感就很丰富,除了上述的直接文化感性影响以外,“雨、树、乌鸦”乐队也是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朋友创作的组诗《乌鸦》则将此鸟抽象为他自身思想思辨的一部分,我们当时被诗句感染,特别希望能用音乐剧或者组曲的形式,来诠释文字传达出的情绪,作者本身也很高兴,希望我们能早日成曲。
磊落在2014年到2015年正在紧锣密鼓地同步制作《大地上的美好》专辑中的十首乐曲,《乌鸦》也是在那个爆发期同步建立的小样工程。然而从创作开始到今天的成品发布,却整整用了三年又三个月的时间,期间我们已经发行了三张全场专辑,在二十多首乐曲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乌鸦》却始终未能顺利成型,甚至于到了最后我把这首乐曲的工程后面加了一个红色的标点,它似乎成了一个血点一般的心病了。
整首乐曲的结构和方向很早就确定了,在序章里我们希望通过漫长的等待、简单的底噪等手法,来构造一个混沌的听觉感受。这一想法后来在《6600万年以前》中得以扩大和完善,成型了一整张“软侵略”的氛围专辑。然后是独白乐器和沉稳的低频律动,在选择乐器方面我们希望让小号作为叙述性乐器,大段地自由离调独奏。而近期的专辑《不存在的回忆》让我们在多首乐曲中尝试不同的小号演奏方法,所以这张专辑完成后,我们返回头推翻了2016年为此曲录制的小号部分,在新的理解基础上重新录了这个声部,并把独白转换成了对话式的重奏。对于乐曲中牵扯到的其余种种如旋律线、音色、打击乐气口、原声吉他点位、钢琴的织体等更是改了又改,推翻再来再推翻再来……王磊和我开玩笑说,在这三年中对这首乐曲就好像是一直在到监狱里去探班,层层剥皮次次改造,但看不到头也没有希望。
“我们放一放吧,” 王磊说,“不着急。让这首乐曲休息一下。”
这一“休息”就是半年。
2018年初,磊落举家搬迁至深圳,我们在完成了两次专场音乐会以及《不存在的回忆》专辑创作后,又战战兢兢打开了这个工程。一切似乎都原封不动地再次出现,我们沉默地听完了整首乐曲,然后听出了不少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惊喜,我们终于又对这首乐曲重燃希望了。在笃定地精简了一些段落后,我们重新整理了弦乐组的旋律线,确认了最后段落的位置,微调了一下打击乐声部,很快这首乐曲便完成了。最后在成品中,诗句的份额只有几十秒,王磊随意地读出了一些选段,不采用朗诵的方式,却好像是在饭桌上聊天时用打口磁带翻录下来似的。大量的留白和梦呓一般的独奏段落交织在一起,再缓慢过度到稳健的大提琴组,然后原声吉他和小号将旋律和律动恢复到理性的和声中展示出来,最后所有声部都渐渐消失,只剩贯穿全曲的打击乐组零星地穿针引线,钢琴和弦乐再现后乐曲结束。全曲十七分钟,一气呵成。
对于这一首由诗而来,又弃诗而去的乐曲,我们在审视自身的过程中创作,亦在批判创作的过程中继续生活。易卜生在《创作》中感慨:“做一个诗人,就意味着像法官一样对自己做评判。”而引申到音乐创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已经忘记这是一首乐曲了,对我们来说,《乌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镜像,我们将一切汲取的营养都倾倒在它身上,有一些养分让它成长,有一些则烧毁了它的根茎。卡西尔在《人论》中定义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而这首乐曲恰恰就像一个小人在艰难地成长,并缓慢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现在聆听之前的十版小样时,它们其实每一首都成立,都独立述说着某一特定阶段的决定。
我们是热爱音乐的两个普通人,我们从来无法说服自己是处于一种所谓“艺术创作”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在多方面的学习和对比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现阶段我们还在“爱好者”的基础上进行初级的尝试;再者,我们始终相信创作的结局与生活的琐碎是一体的。这次的作品《乌鸦》让我们任性地驰骋了三年,朝着似乎不成立的未知方向慢慢学习摸索。而回顾这一切时,我们希望借助美国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的结语,鼓励所有热爱创作的人们笔耕不辍,坚定前行:
“我们每天都把信心放在那未见之事上。
……如果设计得当,这些看似坚硬、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
你必须相信。”
引文:
奥勒留《沉思录》第5卷,第14段
易普生《创作》(Digte),哥本哈根,1886年,第5版,p203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林出版社,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