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咏叹
单曲创作背景故事

云和咏叹
创作背景故事

作曲|编曲|配器:王磊、Yile (磊落)
男声:项朝存 | 女声:者来女
原声吉他|贝斯|鼓:王磊
键盘|钢琴|采样:Yile
电吉他:高飞
人声采样:林杰
录音师:贺爽、徐建
录音棚:Lode Studio, 认真音乐录音棚
混音|母带:Marko Jovanović(塞尔维亚)


清晨,太阳还没有完全从晨雾中升起,浙南非遗音乐采风之旅云和站已正式开启。王磊、独立音乐人冬子、采风录音师林杰等一行人登上了云和梯田的山顶,晨曦的曙光透过泛着微紫的雾气穿透过来,而就在此刻随行的沙铺山歌传承人项朝存亮开了嗓音,“层层梯田重重山,重重山里有家乡,家乡有个月光光,照在梯田映四方……”温柔而绵延的唱词流动在曲折的梯田间,大自然给予的混响在项先生的声音中赋予了宽广的色彩,狭窄的山路都瞬间变得像古代露天剧院一般开阔了。

具项朝存叙述,沙铺山歌一般为即兴创作,“我看到什么,就唱什么,三天三夜都唱不完。”项先生说到此,也不由得咧嘴笑了,听得出来他对自己所传承的沙铺山歌非常骄傲自豪。当地云和县文化馆馆员潘介文的论文中提到:
“据项氏族谱记载,项氏在沙铺村已延续三十九世,从项氏三十二世祖公国恩公(生于嘉庆七年,即1802年3月,法名法灵)始,就传承做法师,诵唱山歌,到朝字辈已有四代,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云和县住建局局长毛晓伟先生对云和当地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他提到,现在的沙铺山歌,除了在道场法事的仪式上有某些形式的演绎,更为流行的传诵方式是作为山间农民劳作时哼唱的小调,而触景生情的种种比兴、双关和排比的即兴创作,也让沙铺山歌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记录区域性历史变迁和民风习俗的史料了。

当然,我们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说,首次听到沙铺山歌时还是觉得非常熟悉的。它采用了诗词中最朗朗上口的类七律句式,断句位置也很符合汉人的语言规律,使用的五声调式也是中国音乐中经常用到的。“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云和咏叹》中所选取的“梯田”沙铺山歌,则是以主音为“徵(今首调唱名sol音)”音的徵调式。“徵”为五声音阶之第四级,居”角”之次。宋朝词人张炎在其《词源》中首次提到:“徵属火,事之象”,《黄帝内经》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即:
“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在色為赤,在时为夏,在日为丙丁,在音为徵。”
所以徵调式本身具备了生发、热情和向上的色彩,这也是我们在创作初期,首次听到沙铺山歌时的第一感受。

当然,在徵调式的引领下,我们也尝试在磊落二人个人听觉审美的经验论基础上,拓宽了一些和声上的色彩,所以我们能听到,在自由吟唱的前序段落后,带有些许放克律动的原声吉他声部成为了穿针引线的主线乐器。七和弦和九和弦的铺底提供了一些前进的张力,而来自西域边陲河西走廊的女歌手者来女的加入,则演绎了重唱部分令人惊艳的“东西结合”。者来女作为一名声音艺术家,以独特的声音艺术特质与自然对话即兴发声,她巧妙地将羽调式为主的西北民间旋律并行于沙铺山歌的唱调中, 在升腾温婉的东方农耕叙述中,浓墨重彩地涂抹了一道嘹亮的大漠阳光。

磊落在这次的尝试中得以一窥中国传统音律的背景,并大胆地打破了所谓的“南北地域”屏障,不但在曲风上沿袭了开放式的创作模式,也希望大家能在“东土”与“西域”的平行唱腔中,看到音乐的大爱。

参考文献:
《浅谈沙铺山歌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潘介文,浙江省云和县文化馆馆员,http://www.xzbu.com/1/view-6428353.htm;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王耀华著;
《词源》,张炎(1248年-1320年);
《灵枢经: 黄帝内经》,西汉。